新闻中心

牦牛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进展专题研讨会在西北高原所召开

发布时间:2019-10-24 

  为加强学术交流,促进青藏高原牦牛资源保护与利用不同研究团队间的合作,研讨科技支撑牦牛产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10月23日,由中国科学院高原生物适应与进化重点实验室、退化草地恢复与生态畜牧业学科组和高原动物生殖生物学学科组主办的牦牛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进展专题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召开。 

  会议由杨其恩研究员主持。来自中国农科院兰州牧药所、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所、兰州大学、青海畜牧兽医科学院、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等相关领域的20余位知名专家出席本次会议;来自青海大学、青海家畜改良中心和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青年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副所长阎萍研究员做了题为“牦牛育种素材挖掘与新品种培育”的精彩报告,详细讲解了中国境内的牦牛资源、牦牛新品种培育、牦牛选育与改良进展,重点讲述了大通牦牛和阿什旦牦牛的培育过程和技术方案,分析了牦牛产业提升、良种工程建设和新型产品营销及品牌培育模式中的科技需求和发展对策。

  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委员、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红原实验站站长、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罗晓林研究员以“青藏高原牦牛高效生产配套技术及应用”为主题做了精彩报告。报告介绍了四川省规模化开展麦洼牦牛和九龙牦牛本品中选育及杂交利用的进展。报告同时也对四川牦牛新资源挖掘、牦牛高效养殖技术和模式、牦牛肉天然复合保鲜、天然嫩化等技术进行了介绍报告后,罗晓林研究员与参会人员就四川和青海牦牛产业之间的异同,牦牛皮毛性能和肉质特性之间的关系等疑点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随后,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玉树实验站站长、玉树州畜牧兽医站站长宋仁德研究员以15年(2001年-2015年)的研究数据为基础,作了题为“青海高原牦牛放牧行为及生产性能研究”的报告,报告先对牦牛的牧食行为和针对不同退化草地的放牧管理及其生态效应做了详尽的介绍,随后介绍了玉树牦牛的体型外貌,外在和内在产品品质。随后介绍了团队在玉树牦牛高效养殖,包括围产期补饲对母牦牛暖季体重恢复和生长期放牧牦牛暖季补饲试验的成效方面取得的新进展。会后,与会人员就草场退化与放牧方式的因果关系,畜禽粪便种子含量对草场恢复的作用,冬季补饲方式等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交流。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张路培副研究员针对中国肉牛培育及其配套技术进行了题为“肉用西门塔尔牛培育和肉牛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研究”的报告。报告主要从“我国肉牛产业和种业概述”“育种实践和与杂交育种”“肉牛育种的组织实施”“西门塔尔牛在中国”“常规选择和全基因组选择”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报告指出与传统的育种方式相比,全基因组选择分子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可快速精准地促进新品种牛的培育,为牦牛育种提供了借鉴的先例。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丁路明副教授就牦牛的饲养管理进行了题为“牦牛适应性管理优化研究”的主题报告,报告主要对牦牛犊早期断乳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家畜定位系统和电子围栏等先进的辅助管理技术和设施进行了示例介绍。报告后,丁教授同与会专家就牦牛早期断乳的时间节点和利弊做了进一步的讨论。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杨红霞副研究员作了题为“牦牛高附加值生态产品的研究”的专题报告。报告以青海牧业体量大,但生产科技含量低和草畜矛盾日益加剧为切入点,提出粗放型加工转变为科技型深加工的需求。同时也提出应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保健品(补血、补钙和抗疲劳)和药品(抗/促凝、人体组织支架材料)等的开发和应用,以此凸显源自牦牛毛、骨、奶、皮和血等附加值产品的生态性能。

  最后,会议召开了专家咨询会,就青海牦牛资源保护与利用及产业升级中存在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深入交换了意见。此次会议的召开促进了我所和相关单位牦牛研究团队对青藏高原牦牛种质资源的整体概况和利用现状的了解,加强了与会专家就牦牛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的交流互通。

(撰稿:伍仕鑫 摄影:方有贵 王国文 审核:杨其恩)

杨其恩致开幕辞 

 

阎萍作报告 

 

罗晓林作报告 

 

宋仁德会后同与会专家讨论 

 

张路培作报告 

 

丁路明作报告

 杨红霞作报告 

研讨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