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梦想,从童年记忆中的小浆果开始……
青海新闻网讯 “我们要找到资源,发现资源优势,并把这种优势通过技术转化成科技成果,让其更有价值,这是我们科研人员的不懈追求。”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索有瑞说。
4月3日上午,青海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索有瑞获“2017年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这是青海省内科技界的个人最高奖项。
站在领奖台上,索有瑞说:“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青海人,打小就深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艰辛和不易,家乡周围生长着的,等到秋天可以摘吃的红色香甜的各种野生小浆果和酸溜溜的沙棘果是我记忆里不能忘掉的味道,我们要做的就是借资源优势,搞科研,找到生物资源的价值。”
面对记者的采访,回忆起自己从事生态经济林浆果资源研究的初衷,索有瑞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生物产业的兴起让家乡那些不起眼的小浆果成为宝贵资源,相信借助科学的利器,青海的特色资源和比较优势就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随着生态经济林的恢复重建与规模化种植,必将让荒漠变绿洲、荒山变青山,成为产业升级、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朴素的着装、浓浓的乡音格外亲切……
索有瑞,生于1960年7月,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人。他扎根高原三十余年,在青海高原特色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领域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为青海省生物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科技本身是冰冷的,但他怀揣梦想,不懈追求使其有了温度。1990年索有瑞参与研究所沙棘等浆果研究工作。有的人不理解:这些在野外生长酸溜溜的小浆果能搞出什么科研?而这时,在多年的浆果研究工作中他越来越意识到,这些高原特色生物资源一旦被开发利用,势必将成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资源,对于国家发展、人类命运意义非凡。他瞄准了一个地方:柴达木盆地。
1996年在柴达木盆地考察时发现白刺,于是他组织科研团队,将生态林转化为生态经济林作为长期目标,着力于高原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源头创新,重点解决资源利用中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
沙棘、枸杞、大黄、虫草……分布在青藏高原的特色生物资源,经科研之手“点石成金”,而这些资源也正成为我省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索有瑞致力于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特别在生态经济林浆果资源白刺、沙棘、枸杞、黑果枸杞研究开发中,发表论文180余篇,其理论的系统性和利用价值的完整性处于国际领先,是20余年来青海省政府持续资助这些浆果资源研究开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和目前诸多企业家投资热潮形成的直接因素。
科技本身是高深的,但他带领科研团队突破资源利用关键技术,做好基础研究,建立完整的产业技术体系,让其服务于日常生活使其更有意义。在索有瑞看来,尽管近年来科研成果很多,但基础研究的底子还很薄。基础研究这个地基打得越深、越牢固,我省才能依靠科技创新激发产业新活力。
“科研要瞄准企业发展痛点和需求,用新技术帮助企业进行改造和创新,以此提升竞争力。企业获益后会回报科研。”索有瑞说。据了解,他和科研团队科技成果和发明专利的转化应用不仅打造了多家生物产业的龙头企业和支撑了一批高技术企业,而且培育形成了一批高原特色的生物产业集群和产业链,走上了一条集资源开发、生态保护和资源地农牧民脱贫致富的产业新模式。与此同时,团队培养研究生80余名,其中18名博士留青工作,11名晋升为高级职称,成为青海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的主力军。
索有瑞说,这些成绩的取得,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出台一系列支持和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和科技厅等相关部门多年来的关怀与支持分不开的。
人生就像马拉松,获胜的关键不在于瞬间的爆发,而在于途中的坚持。你纵有千百个理由放弃,也要给自己找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
“科研是我最热爱和必须要坚持的工作”——这是索有瑞24年来科研梦想延伸的不竭动力。面对已有成绩,他深知这已成为过去,如何研发出更多、更好,更益于人类社会的科技成果和发明专利,还需要众多科研人员不懈求索,孜孜以求。宠辱不惊,一心向科研,在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的道路上,他和他的团队一直在路上……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