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西北高原所在唐古特大黄资源利用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5-02-21 

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的根及根茎是大宗中药材大黄的主要来源之一,被广泛种植在我国青海、甘肃等西北地区。在中药材的采收和加工过程中,地上部分(茎叶)常作为废弃物被遗弃,造成中药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有必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唐古特大黄废弃资源中的活性物质进行系统研究,挖掘其潜在的药理活性,为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高原藏药资源质控与药理毒理评价研究团队通过建立离线二维高速逆流色谱结合双模式洗脱与重复进样连续洗脱的分离技术,成功从唐古特大黄叶中分离得到1个亚甲基桥接的黄酮苷新型二聚体(Rheumbisflavonoid A)、3个黄酮碳苷和5个黄酮氧苷。Rheumbisflavonoid A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显著高于其余8个化合物。通过多维度的分子相互作用研究发现,该化合物与α-葡萄糖苷酶具有高的结合常数,通过范德华力和氢键作用占据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位点并形成稳定的复合物,改变关键氨基酸残基和多肽骨架的微环境,使埋藏的疏水环境暴露。此外,该化合物与α-葡萄糖苷酶结合后显著降低其α-螺旋含量,从而使酶失去催化活性。该研究为复杂天然产物的分离纯化及其与α-葡萄糖苷酶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成果以 Activity-oriented isolation of nine α‑glucosidase inhibitors from the Rheum tanguticum waste and interaction mechanism analysis 为题发表在 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中国科学院1区Top期刊,IF 5.6)。西北高原所硕士研究生卢尉航为第一作者,陈涛副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李玉林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174052)、青海省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项目(2023-SF-112)和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项目(2021)的资助。

图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