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高原所举办第42期“研究生学术论坛”
1月19日,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第42期“研究生学术论坛”在3号楼315会议室开讲。本次的主讲人是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的研究员丁学智,丁学智于2006年到2010年在西北高原所攻读博士学位。他作了题为“牦牛适应高寒营养胁迫的瘤胃微生物演替规律及其响应机制”的报告。西北高原所副所长杨其恩主持论坛,青年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报告。
本次报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木质纤维素高效利用的瘤胃微生物适应性进化。在这部分中通过瘘管公牛对六种富含木质纤维素的牧草茎叶进行瘤胃原位发酵实验,分析了瘤胃孵育前(0h)和孵育24、48、72、96h粗饲料的干物质和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百分比的差异;然后根据六种牧草在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方面不同的理化性质,说明了纤维相关的理化性质的初始差异显著影响了六种牧草的瘤胃消化。紧接着分析了瘤胃微生物群落与粗饲料的α和β多样性,粗饲料附着微生物群落微生物门的读取比例,不同的菌群或菌与NDF、ADL和干物质发酵的程度。最后根据聚类分析说明在瘤胃发酵过程中,牧草理化特性和饲料颗粒在瘤胃内的滞留时间是决定瘤胃微生物功能菌群逐渐由共营养类群向寡营养类群转变的主要因素,通过主坐标分析说明瘤胃微生物群落具有较高的分类多样性、功能冗余性和代谢分区性,这将有利于其对不同木质纤维素饲料的进化性适应。
第二部分为牦牛与环境微生物关联网络构建及微生物来源探索。首先丁学智通过对比牦牛犊和黄牛犊的肠道微生物群落发现牦牛犊出生2周后微生物群落迅速定值,在第5周时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且在第5周时牦牛犊和黄牛犊间的肠道微生物群落有显著差异;犊牛的肠道微生物群落主要来源与母体肠道微生物群落。其次研究了断奶后不同发育阶段(1月、3月、5月、7月、9月和11月)牦牛和黄牛瘤胃微生物的演替规律,发现牧草的营养成分随季节性变化,牦牛和黄牛的采食行为也呈季节性变化,且牦牛瘤胃发酵参数高于黄牛,暖季高于冷季;冷季时牦牛的瘤胃细菌和真菌的丰度的多样性水平高于黄牛;冷季营养胁迫的影响下,牦牛瘤胃微生物的各项功能均显著增强。最后通过牦牛代哺新生黄牛过程可以调控黄牛犊肠胃微生物的定值重塑,且菌群结构的改变对宿主肠胃道功能产生程序化影响,从而提高了黄牛犊的饲料转化效率及生产性能水平。
最后在讨论环节,丁学智与在座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就环境因素、牦牛的优越性、肠道微生物成熟、海拔高度是否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丁学智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