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野生动物迁地保护面临重大挑战
野生动物是自然界的珍贵财富,它们在自然环境中自由繁衍,自由生活,与人类和谐共处。然而,随着人类的不断扰乱及破坏自然生态,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面临生存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迁地保护是除就地保护之外对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的另一种主要方式,动物园作为迁地保护的重要场所,属于典型的人工圈养环境。但是,圈养野生动物是否真正能够保护它们的生存呢?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动物进化适应与濒危物种保护学科组以野生和动物园的藏野驴为研究对象,通过宏基因组技术对藏野驴的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较野外的藏野驴,动物园的藏野驴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潜在致病菌及抗性基因的种类及丰度显著增加,研究认为,圈养的生存环境会破坏藏野驴原有的肠道微生态平衡,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圈养野生动物存在较高的致病风险。相关成果发表于《整合动物学》。
野生藏野驴。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供图。
迁地保护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各个城市的动物园是迁地保护实施的主要场所,可以为野生动物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在野外,野生动物面临诸如天敌、疾病、食物匮乏等多种威胁,而在动物园的环境中,这些威胁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让野生动物能够安全地生存和繁衍。此外,圈养野生动物也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方便,便于观察和研究到野生动物的行为习性和生态习惯。如果不考虑以后的野化放归,这样的方式是可以改善并提高野生动物的生存率。
但是,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野生动物会丧失原本的一些特性,导致奔跑能力退化,植食性食物消化能力减弱,肠道菌群多样性丧失,耐药性增强等,如果迁地保护无法提供野外环境所必需的资源和条件,将会破坏野生动物原有的肠道微生态平衡,影响野生动物免疫系统,引发一系列的慢性疾病,从而影响野生动物的健康,会使得野生动物的生存及适应能力减弱,如果重新放归到野外,其存活率会大大降低。
圈养野生藏野驴。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供图。
野生和圈养藏野驴肠道微生物存在显著差异
藏野驴是目前唯一一种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大型奇蹄目野生动物,为高原型食草动物,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青藏高原地区分布的特有物种,属于典型的单胃动物,其肠道内包含了大量种类繁多、功能齐全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对植食性食物中不易消化的植物纤维的发酵分解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以野生和动物园的藏野驴为研究对象,对其粪便样品进行宏基因组测序,以明晰不同环境下藏野驴肠道菌群的组成。”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动物进化适应与濒危物种保护学科组成员高红梅告诉《中国科学报》,较圈养个体,野生藏野驴的优势肠道菌门中的拟杆菌门丰度显著增加,与此同时,基于CAZY数据库表明,在level 1 和level 2水平上,大多数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的种类及丰度显著增强,这些变化有利于野生藏野驴消化并利用禾本科、莎草科和菊科等植食性食物。野外食物组成及营养成分存在季节变化,野生藏野驴肠道菌群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冬季食物中纤维素等成分增加,藏野驴肠道菌群中的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丰度比值(F/B)显著降低,各项代谢功能增强,核心菌群(属水平)的共生网络更加复杂,肠道菌群组成及丰度的可塑性对野生藏野驴适应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而圈养藏野驴的食物除了燕麦草外,动物园还会提供精料,这些食物中含有较高比例的粗蛋白、碳水化合物和能量。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营养物质,圈养藏野驴肠道菌群中的厚壁菌门较野外显著增加,由于长期提供同样的食物,圈养藏野驴肠道菌群的F/B值在季节间并没有显著差异。相对稳定的环境及固定的食物使得藏野驴肠道微生物不再根据环境变化而做出显著调整,圈养藏野驴肠道菌群多样性的降低。
“潜在致病菌分析和抗性基因结果表明,圈养藏野驴潜在致病菌和抗性基因的种类及丰度高于野生群,这种变化会增加圈养藏野驴的患病风险。”高红梅告诉记者,在多种抗生素和药物的作用下,会使圈养藏野驴肠道菌群的耐药性增加,在影响体内耐药微生物组的组成和丰度的同时,也使得疾病的治疗将变得越来越困难。
研究团队野外考察中。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供图。
如何更好地对野生动物进行迁地保护
野生动物保护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保护野生动物不仅仅是保护物种,还保护它本身的所涵盖的所有资源。在迁地保护过程中,我们也更应该重视并保护野生动物原有的的一些特性。“为了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建议动物园增加食物的多样性,减少精料的喂食,增加天然食物的摄入比例,以提高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稳定性。”高红梅表示,在保护野生动物中,还应减少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定期监测野生的粪便中潜在致病菌的丰度,及时清理动物粪便以减少致病菌的交叉传播,逐步改善并增强圈养野生动物肠道菌群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动物园作为迁地保护的重要场所,它可以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提供丰度的食物,方便科学研究,但是也会存在一些对野生动物不利的因素。野生动物迁地保护仍面临一些挑战,改善圈养环境迫在眉睫。为了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应当选择合适的保护方式,保障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达到长期保护野生动物的目的。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1749-4877.12726
来源: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