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青海日报】走进国家公园 看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2022-08-21 所办公室

青海湖沙岛人退水涨绿来

管护员开展无人机巡护前对无人机进行检查 本报记者 李庆玲 董志勇 栾雨嘉 石成砚 摄

祁连山国家公园美丽的湿地风光

  本报记者 石成砚 李庆玲

  栾雨嘉 董志勇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青海作为国家公园创建先行先试示范省,当前已圆满完成三江源和祁连山两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园,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通过国家评估验收,青海湖国家公园正式进入创建阶段,青海在打造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高原八月,行走在国家公园,巍巍祁连山绿涛翻滚,大湖之畔风光旖旎,江河源头“千湖归来”。始终牢记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扎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和“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坚决扛起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中华水塔”的使命担当和重大政治责任,青海交出了一份合格的国家公园建设答卷。

  科技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结出累累硕果

  8月初的清晨,踏着林间草地上的露珠,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杜岩功教授穿行在祁连山国家公园寺沟森林区域。他此行的目的是收集这片林区本月的水分、土壤、空气、植被等检测数据。

  “这片林区既有寒温性针叶林树种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也有温性落叶阔叶林中的山杨、白桦、红桦等青海典型代表树种。”杜岩功边走边说,2022年以来,经过卫星遥感影像判读、无人机和实地调查,综合保存有大量完整无损、类型多样的森林群落等种种优势,祁连山国家公园将森林大样地科研地点设立于此。

  跟随杜岩功的脚步,穿过一片林区,一块大约80平方米的空地上有树干茎流检测、气象检测、实景检测等设备,杜岩功打开设备箱、拿出笔记本、连接设备线,一串串数据在笔记本电脑上跳跃。他告诉记者,这是应用科技手段获取这片森林的信息,再通过分析研究,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科学的建设数据信息和意见建议。

  在为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提供强大数据技术支撑的同时,科技手段和科技能力的提升,也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不断赋能。

  8月8日,当记者来到祁连山国家公园大拉洞管护站时,宋建华和其他管护员正有条不紊地依次组装、调试无人机,随着无人机快速升空,实时传输的巡护画面呈现在监控屏幕上。

  “无人机帮助我们扩大了巡护范围,而且拍摄自然风光和野生动物都很清楚。”宋建华说。受地形和自然条件限制,传统巡护模式大多依靠步行或摩托车,通过人眼或望远镜查看,巡护工作不仅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更是不可避免存在视野盲区和死角。

  今年6月,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建立祁连山国家公园首支无人机管护队伍,自此开启了空中巡护监测新模式,有效提升生态巡护的广度深度,实现生态巡护全覆盖。

  来源:青海日报(2022年8月21日第1版)

【青海日报】走进国家公园 看生态文明建设.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