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西海都市报】我省首次野外放归的黑鹳抵达缅甸

迁徙3067公里,相当于绕青海湖10圈

发布时间:2021-12-23 所办公室


放归的黑鹳。 省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本报讯(记者 赵俊杰 实习记者 宋囡)由我省首次实施野外放归的一只黑鹳,途经甘肃、四川和云南,飞越3067公里,于近日抵达缅甸实皆省因金宾附近,迁徙路程相当于绕青海湖飞行10圈。

  今年3月15日,青海国家公园观鸟协会工作人员在湟水流域鸟类监测过程中,通过单筒望远镜观察记录到两只黑鹳,随即留存下影像资料。经过辨认为两只黑鹳成鸟,并确定了这对黑鹳的巢址,持续跟踪监测。

  这对黑鹳的筑巢地点恰好在修路路段的山崖上,施工现场重型机械较多,省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赶往施工现场,并组织海东市平安区林业和草原局、海东市平安区小峡镇政府、施工方等相关人员一起为黑鹳创造安全的栖息环境积极沟通。随后施工方调整作业方案,避免惊扰这对黑鹳。

  3月底,这两只黑鹳开始产卵、孵化。经过一个多月的孵化,5月初成功孵化4只黑鹳幼鸟。幼鸟在近一百日龄时,开始飞出巢穴,练习飞行。据监测记录显示,此时黑鹳幼鸟仍需要依靠亲鸟喂食,每次间隔3个小时,亲鸟轮流前往巢址喂食。

  8月29日,黑鹳幼鸟分别离巢,随亲鸟一同前往觅食地。

  9月18日傍晚,一只黑鹳幼鸟在飞行中误入当地村民院落中,村民随即将黑鹳幼鸟保护起来并及时联系当地林业部门。后经过联系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后,由平安区林业部门人员连夜派专车将黑鹳安全送往救助中心,经专业人员检查,黑鹳无外伤,身体并无大碍。

  黑鹳幼鸟得到妥善安置,身体状况逐步恢复,经多方确认可以放归自然,后选定在9月30日青海野生动物保护月启动仪式上将其放归。通过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为其携带的GPS跟踪器可知,这只放归后的黑鹳状态良好,自9月30日离开互助南门峡国家湿地公园后,途经甘肃、四川和云南省瑞丽市镇康县跨越国境进入缅甸境内,12月14日抵达缅甸实皆省因金宾。

  “这只放归野外的黑鹳从放归日到现在,成功回传点位1816个,跨纬度14.2度,已经迁徙3067公里,平均每天飞行40.9公里。”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同作介绍,这是一次多方参与抢救性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成功典型,为全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贡献,通过安装GPS跟踪器实时监测它的活动轨迹和迁徙路线,对黑鹳这一珍稀物种保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关链接:黑鹳,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是反映生态环境的重要物种之一。由于近年黑鹳数量急剧减少,全球仅存两千多只,黑鹳已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濒危物种,珍稀程度不亚于大熊猫,有着“鸟中熊猫”的美誉。目前,全省仅发现两处黑鹳的巢穴。

  来源:西海都市报20211223(第A5版)

【西海都市报】我省首次野外放归的黑鹳抵达缅甸.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