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光明日报】人与野生动物能否共享栖息地科学数据说了算

发布时间:2020-04-25 
     作者:连新明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25日 05版)
 

 

 

 

【环保笔谈】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再成焦点。研究表明,占据新兴传染病60%以上的人畜共患病,大部分来源于野生动物。不仅如此,只要是在人和野生动物共存的区域,两者就会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冲突。因此,如何化解普遍存在的人兽冲突,成为考验人类智慧的一大难题。

  在保护生物学中,人兽冲突主要指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负面互动过程,它给人类带来的伤害和损失常常被认为是两者无法和谐共处的证据之一,而这种伤害和损失往往成为人类对野生动物报复性猎杀的直接驱动力,进而造成野生动物数量下降甚至区域性灭绝。

  对人类而言,人兽冲突最直接的表现是野生食肉动物对人或家畜的直接伤害或捕杀,以及野生与家养食草动物对食物、空间和配偶等资源的争夺。2012年,我国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人兽冲突导致的牦牛死亡率为4%,绵羊死亡率为11%。此外,野牦牛有时会争夺家养牦牛的配偶,虽能改善牦牛后代品质,但有时也会带领种群出走。这些人兽冲突给牧民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损失,极易引起当地人对野生动物的报复。

  人兽之间的间接冲突是指在野生动物活动区域内,人类的房屋、道路、油气管道、输电线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对野生动物造成的诸多影响,如公路上车辆对野生动物的碰撞,道路及管道设施造成野生动物生境的隔离状态或破碎化等。

  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人类有减缓人兽之间冲突的责任和义务。

  针对直接冲突,我国一些地方已探索出一些解决方法,如在青海省,对于人兽冲突导致的家畜死亡损失,政府按照市场价格的50%对牧民进行补偿,同时也在积极尝试通过设立人兽冲突保险基金等方式,在社区内部定损和赔付,简化补偿流程,减少牧民损失。

  人兽之间的间接冲突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多针对野生动物,化解方式主要在于对野生动物的保护。研究显示,只要保护得当,野生动物对人类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超乎人类想象。青藏铁路在修建初期,规划了33处野生动物通道,后保留26处。每年的5~9月份,来自三江源勒池草原的雌性藏羚成群结队穿越青藏铁路,跨越青藏公路,前往可可西里腹地产羔,再带着幼崽原路返回。曾经很多人担心铁路的修建会影响藏羚的迁徙,但多年来的观测表明,藏羚已经适应了青藏铁路的存在,仅利用五北大桥回迁的藏羚母子数量就从2006年的3009只上升至2019年的6377只,十多年来该地区藏羚的种群数量翻了一番。这无疑是解决人类与野生动物间接冲突的良好示范。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的活动范围日益扩大,与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有了更多重叠与交叉,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监测记录手段更新换代,再加上新媒体的快速传播以及红外相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生活在高海拔、人迹罕至的裸岩峭壁地带的雪豹近年来也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些野生动物究竟是需要同人类共享栖息地,还是应该单独享有独立的生活区域,应当取决于科学的研究数据。如今,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生物多样性的可利用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也越来越多地被公众所了解和接受。在人类与生物圈中其他物种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的当下,化解人兽冲突,只能诉诸科学的手段。

    (作者:连新明,系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