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青海日报】白刺林的探索者——记“青海学者”称号获得者索有瑞

发布时间:2018-11-28 所办公室

  

  “青海学者”称号获得者索有瑞。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陈 晨

  白刺、沙棘、枸杞、黑果枸杞这些都是青海的特色浆果,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索有瑞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青海人,他一直致力于探索高原特色生物的研究,将家乡的浆果转化为经济的生产力,推动生态经济林的规模化种植,帮助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走上产业发展新道路。

  白刺果是沙漠里罕见的野生浆果,果实富含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索有瑞及其团队将白刺作为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研究的目标之一,通过研究证实了白刺果的药用价值。并同青海康健公司合作开发了系列保健品。

  随着研究的深入,沙棘、枸杞、黑果枸杞等特色资源也被纳入了研究范围,明确了青海浆果资源分布、可利用资源量和利用的可行性;通过动物模型和人体试验验证了降血脂、抗氧化、调节血糖、调节免疫、抗缺氧、抗疲劳等11种功能作用,着力于生物资源开发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和高附加值新产品的研发,实现资源的高值化利用。

  索有瑞说,多年来他们取得省部级科技成果58项,近50项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成果转化率86.2%,科技成果在青海生物科技产业园招商引资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成果系统解决了青藏高原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的技术体系、技术标准与规范等,同我省生物产业的需求紧密结合。

  他领导的科研团队也成为我省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领域的排头兵。团队培养研究生80余名,其中18名博士留青工作,是青海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的主力军。他带领团队争取重大项目,推动了青海省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

  索有瑞及其团队的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实现了转化和规模化生产,成为青海省科技成果集成转化新模式的典范。其著述的专著和论文为青海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和生物产业的形成壮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开发途径。特别在生态经济林浆果资源白刺、沙棘、枸杞、黑果枸杞研究开发中,其理论的系统性和利用价值的完整性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我们有128项专利在相关企业实施,实施率70.3%,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索有瑞课题组成为我省乃至全国同行业专利实施率最高的课题组。同时引导和激发合作企业申请专利的积极性,对提高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截至目前,索有瑞团队研制了药品、保健食品、果汁类、果粉类、籽油类、生物活性中间体提取物、化妆品等7大系列70余个产品。这些产品支撑了青海省生物产业,加快了产业化进程,形成了规模化生产,对青海省生物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

  为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索有瑞发起成立了“青海生态经济林浆果产学研创新联盟”,以资源开发带动生态保护、农牧民脱贫致富、培育生物产业为目标,支撑起了青海康普股份、青海诺蓝杞、青海圣烽科技、青海可可西里药业等多家高技术企业,形成了浆果资源研究与开发新模式。从2000年起培育和支撑了4个产业化龙头企业,至2016年底,成果产业化的9家企业累计新增产值35.5亿元,创汇7.72亿元人民币,农牧民增加收入14.45亿元,使10万户,28.9万农牧民通过采摘浆果脱贫,1600多人安置就业。

  同时推动了青海8万公顷天然生态经济林保护与人工林建设工程,成为推动青海“生态立省”和特色生物产业快速发展的示范工程。索有瑞希望自己的科研工作能推动生态经济林的恢复重建与规模化种植,改善脆弱生态,带动生态保护。“让荒漠变绿洲,荒山变青山,甚至成为产业升级、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来源:青海日报

201811284_pdf.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