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临港首届产学研合作大会:站在新起点迈向新高

发布时间:2014-04-18 威海日报·威海新闻网

  

  4月12日,威海蓝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与山东大学(威海)现场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 记者 仲艳楠 摄 

  春暖花开,正是最好时节。数十家高校院所领导、专家齐聚临港,与80家企业对接联姻,达成合作意向30多项;16个产学研合作项目现场签约,校企院所建立长期友好合作;300余项最新科技成果现场发布,为众多企业引智“解渴”。 

  4月12日,临港区首届产学研合作大会上硕果累累,政府、高校、产业、科研、金融的深度融合,再次传递出了临港区科技兴区、产业强区的强势战略目标。 

  签约项目质量高 

  为降低船舶动力装置尾气硫化物排放水平,满足国际海事组织标准,在4月12日的产学研大会上,山东威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与天津大学签订了远洋船舶柴油机脱硫除尘设备项目合作协议,双方就远洋船舶柴油脱硫除尘开展研究合作,项目产业化一期计划投资1.9亿元,达产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13亿元,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国际领先。 

  和远洋船舶柴油机脱硫除尘设备项目一样,签约项目科技含量高、合作趋向高端是临港区首届产学研合作大会呈现的主要特点,也是临港区在产学研合作上树立的新标杆。 

  在临港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的新起点和全区企业都面临着转型、跨越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的时机,以更强的力度推进政府、高校、产业、科研、金融的深度融合,研发更高端的产品,这无疑赋予了产学研合作全新的使命。 

  “只有突破创新,才能制胜未来。”朝着这样的目标,临港区越来越多的企业改变以往产学研合作空白和短板,开始寻求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创新合作。“国际领先”“亚洲首家”“打破国际垄断”“填补国内空白”,不少签约合作项目都打出了这样的标签。 

  当天,威海环翠楼红参科技有限公司与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签订的“红参饮品类产品开发项目”,创新性地将海洋与陆地食品有机结合,研发具有高附加值的海参与高丽红参系列茶、饮料等产品,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两家合作研发中心正在申报国家级红参研发发展中心。而威海蓝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与山东大学(威海)签订的“异地可钢化LOW-E镀膜玻璃高性能保护膜研究项目”更是行业技术国内首创。 

  依托此次产学研大会,临港区多家企业攀上了“高亲”,即将迈上引领发展的新高地。

  创新环境受青睐

  “同临港区的企业合作让我们后劲十足,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吉林大学特种塑料教育部工程中心教师、博士生导师陈春海这样表达了他对临港区的肯定。

  两年前,吉林大学与浩然特塑完美“联姻”。“我们被当地政府的诚意所感动。”陈春海说,3年的合作发展,校企成功实现了聚砜项目产学研的完美结合,同时他们也越发感受到了临港区在推进产学研合作方面思路宽、政策好、措施实。

  在确立“产城互动”“三生共融”发展理念的基础上,临港区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政策扶持激发创造活力,以政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推动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为龙头企业扩张、高成长企业提升和新兴企业成长提供精细化服务。与此同时,该区以精品理念为引领,推动综合孵化器、专业孵化器等产业配套功能载体,职业教育等公共服务功能载体,金融机构、电子商务等商业功能载体,新型社区、专家公寓等居住功能载体全面升级,在更高层次上提升了区域的承载力、竞争力和发展力。

  “临港区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力度的思路是极为正确的。”中科院山东转化中心主任徐岩认为,作为新晋国家级开发区,临港区由政府搭建各个层面产学研合作共赢的平台,会推动产业不断上档升级,区域经济发展不断壮大。

  在浓郁的创新氛围中,天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等院所与临港区的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开展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汽车零部件等领域的全方位科研合作。“作为临港区土生土长的企业,我们会继续借助产学研平台,组织新产品的研发,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威海多晶钨钼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猛进说。(记者 仲艳楠 通讯员 丛明)

来源:威海日报·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