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高寒湿地生态系统近自然修复与功能提升学科组在退化高寒草甸物种稳定性维持机理方面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4-01-04 

  稳定的退化高寒草甸植物群落是自然恢复的挑战。高寒草甸退化的重要特征是斑块化和土壤氮含量下降,植物种间氮偏好的生态位互补能够使植物在低土壤氮(N)条件下共存。和未退化高寒草甸相比,退化高寒草甸最直观的景观变化是斑块化,植物分布比较疏散且不均匀。尽管空间异质性可能对植被产生深远影响,植物群落小尺度景观特征在物种共存研究中往往被忽视。目前,对低氮条件下,斑块化的退化高寒草甸如何维持群落稳定性尚不清楚。

植物群落水平15NO3-15NH4+15N-甘氨酸的吸收偏好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高寒湿地生态系统近自然修复与功能提升学科组通过15N标记(15NO3-15NH4+15N-甘氨酸)实验,评估了青藏高原退化高寒草甸植物N生态位互补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群落水平,退化高寒草甸土壤15NO3-浓度是未退化高寒草甸的1.5倍,两种高寒草甸植物都对NO3-有明显的吸收偏好(退化高寒草甸和未退化高寒草甸分别为60.72%和66.84%),退化高寒草甸对甘氨酸的偏好程度(30.77%)显著高于未退化高寒草甸(21.85%)。在物种水平,虽然两种高寒草甸优势种一致偏好吸收NO3-,但退化高寒草甸不均匀分布的特有种有增加甘氨酸吸收的倾向。因此,氮源吸收分化和特有物种不均匀分布共同降低了植物土壤N竞争。我们认为退化高寒草甸恢复需要考虑消除样方尺度斑块化的影响,同时也强调了在生态位理论研究中纳入小尺度景观特征的重要性。

植物物种水平15NO3-15NH4+15N-甘氨酸的吸收偏好

  相关结果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中国科学院1区TOP期刊,2023年影响因子/JCR分区:9.8/Q1)上发表了题为Uneven distributions of unique species promoting N niche complementarity explain the stability of degraded alpine meadow的研究论文。西北高原所姚步青副研究员为该论文第一作者。该工作得到了青海省国际合作项目(2022-HZ-817)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160269)等项目的资助与支持。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3.16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