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寒区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揭示了青海省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时空变化规律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生态工程的实施和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青海省生态环境明显好转。青海省地域范围广、生态多样,不同地区的经济和环境差异大,对其总体的可持续性评价意义重大。近年来青海省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按时间序列动态分析生态足迹的变化,不仅可以检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演变和预测未来的发展,而且对于确定生态环境对社会和经济变化的响应具有实际作用。因此,青海省寒区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周华坤课题组对青海省2007-2017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变化特征进行了时空序列分析,评价青海省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的可持续状态及维持因素,揭示青海省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促进青海省乃至青藏高原区域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表明:青海省人均生态足迹整体呈上升趋势,各组分中耕地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其他各组分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其中水域的增幅最高,草地则呈明显的直线上升状态,达到29.78%;青海省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基本保持在4.4621hm2/人-4.9406hm2/人之间,涨幅10.72%,呈幅度较小的上升趋势。生态足迹指数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11年内生态足迹指数降幅达到18.16%,说明青海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面临一定的挑战。在社会经济因素和气候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对青海省的可持续性产生了负面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对未来可持续性的预测表明,青海省在未来仍处于可持续状态,但生态盈余的范围将逐渐缩小,预测年均减少率将达到3.39%。从空间分布来看,青海省中西部地区处于较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而东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不太稳定,变化明显。建议通过控制人口、调整工业结构、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和加强生态治理工程等措施,维持青海省的可持续性。目前,青海省的生态立省战略和建立国家公园示范省战略的实施,将有助于推进和加强这种可持续状态的维持。
该研究成果"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capacity of Qinghai Province"近期在线发表在Sustainability期刊上。该项研究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YFC050190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青藏高寒农业山区贫困与生态安全问题研究”(16CJY012);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9-ZJ-908);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STS计划(KFJ-STS-ZDTP-056-2)、青藏高原第二次科学考察研究 [2019QZKK0302]等项目的资助。博士研究生郭婧为论文第一作者,周华坤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https://www.mdpi.com/2071-1050/12/7/3065/pdf
图1 青海省不同土地类型生态足迹所占比重变化
图2 青海省人均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足迹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