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奇特食蚁兽(一)
1.土豚



土豚的英文名字“Aardvark”源自南非荷兰语,这种现象较为罕见。它们的嘴巴与猪类似,耳朵像骡子,皮肤呈粉红色,上面遍布皱纹,可以说惊人地丑陋。一些展现土豚幼仔的照片旨在改变这种印象,但实际上却起到相反的结果。
土豚只生活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几乎只以白蚁为食。偶尔,它们也会为了获取水分摄入植物,但也仅限于所谓的“土豚黄瓜”。虽然沦为土豚的盘中餐,但对“土豚黄瓜”来说也是一件好事,能够帮助这种在地下结果的怪异植物传播种子。土豚的皮肤天生灰色并带有微黄色,由于行走时皱纹丛生的皮肤溅上土壤,因此呈现出粉红色。这是一种奇妙的伪装,帮助它们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进而避开非洲一些可怕的大型捕食者的追踪。
2.袋食蚁兽



袋食蚁兽是一种白天活动的有袋动物,以白蚁为食,在澳大利亚一度非常常见。一些动物学家认为袋食蚁兽可能与已灭绝的袋狼或者塔斯马尼亚虎存在血缘关系,这两种动物的低背部和尾部均长有与众不同的斑纹,非常容易辨认。
猫、狐狸和狗的引入导致袋食蚁兽数量锐减,截至上世纪70年代,数量已不足1000只。在此之后,政府采取措施减少狐狸数量,帮助袋食蚁兽的数量回升到3000只左右,但仍被列为濒危物种。动物学家认为袋食蚁兽之所以只生活在两个面积很小的孤立区域的原因在于,这两个区域存在大量树洞,便于它们躲藏。
经过长时间的进化,袋食蚁兽进化出充满粘性的长舌头,帮助它们捕食蚂蚁,但它们的爪子在面对坚固的白蚁堆时却也无能为力。为此,它们采取了一种有效的进攻方式,从白蚁堆周围更为松软的土壤下手,通过不断的挖掘攻克地道,进而享用里面的白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