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与主治
其性温,味苦辛,入心、胃、肝三经,有毒,具有定痫、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癫狂、风痹厥痛、喘咳、胃痛、久痢、脱肛、痈肿、恶疮等症。藏药志记录此药材甘、温、有毒;治鼻疳、梅毒、头神经麻痹、皮内生虫、虫牙,配伍能驱虫,内服慎用。
形态特征
二年生草本,高达1m,全体被粘性腺毛。根较粗壮,肉质而后变纤维质,直径约2-3cm。一年生的茎极短,自根茎发出莲座状叶丛,卵状披针形或长矩圆形,长可达30cm,宽达10cm,顶端锐尖,边缘有粗牙齿或羽状浅裂,主脉扁宽,侧脉5-6条直达裂片顶端,有宽而扁平的翼状叶柄,基部半抱根茎;第二年春茎伸长而分枝,下部渐木质化,茎生叶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顶端钝或渐尖,无叶柄而基部半抱茎或宽楔形,边缘羽状浅裂或深裂,向茎顶端的叶成浅波状,裂片多为三角形,顶端钝或锐尖,两面除生粘性腺毛外,沿叶脉并生有柔毛,长4-10cm,宽2-6cm。花在茎中部以下单生于叶腋,在茎上端则单生于苞状叶腋内而聚集成蝎尾式总状花序,通常偏向一侧,近无梗或仅有极短的花梗。花萼筒状钟形,生细腺毛和长柔毛,长1-1.5cm,5浅裂,裂片大小稍不等,花后增大成坛状,基部圆形,长2-2.5cm,直径1-1.5cm,有10条纵肋,裂片开张,顶端针刺状;花冠钟状,长约为花萼的一倍,黄色而脉纹紫堇色;雄蕊稍伸出花冠;子房直径约3mm。蒴果包藏于宿存萼内,长卵圆状,长约1.5cm,直径约1.2cm。种子近圆盘形,直径约1mm,淡黄棕色。夏季开花、结果。
分布
产青海(同仁、玛沁、称多、门源、互助、民和、乐都、循化、化隆、湟中、贵德、兴海、平安、西宁、贵南、尖扎)、生于海拔1900~3250m的撂荒地、田边、地头、村庄附近、河滩、墙根、渠岸沟底、林缘山坡。分布于甘肃、新疆、宁夏、陕西、西藏、云南、四川、贵州、山西、河北、内蒙古;欧洲、中亚地区、印度、俄罗斯、蒙古也有。
附注
《雷公炮灸论》:"修事十两,以头醋一镒,煮尽醋为度,却用黄牛乳汁浸一宿,至明,看乳汁黑,即是茛菪子,晒干别捣重筛用。"天仙子是致幻植物中的佼佼者,始见《神农本草经》,中有"多食令人狂走。久服轻身,走及奔马,强志,益力,通神。"天仙子的致幻部位是它的种子,呈类扁肾形或扁卵形,直径约 1mm ,表面棕黄色或灰黄色,有细密的网纹。天仙子的种子中含有丰富的莨菪碱、阿托品、东莨菪碱等,使天仙子的种子具有很强的致幻作用。 {引述自中国藏药资源特色物种图鉴:第三卷.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P386} {青海植物名录.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P245} {藏药志.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P143} {青海黄南药用植物.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21.P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