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祁连山(甘肃)野生动物多样性考察(2021)系列日志(3)——科考初体验,愿把青春献高原
《十道志》曰:“焉支、祁连二山,皆美水草。匈奴失之,乃作此歌。”根据古文中的描述可知祁连山乃水草丰美之地,生物多样性颇高。
祁连山,原指河西走廊南部山地最北的一支山岭(走廊南山西端,海拔5547米),或称狭义的“祁连山”。“祁连”系匈奴语,匈奴呼天为“祁连”,祁连山即“天山”之意。因位于河西走廊之南,历史上亦曾叫南山,还有雪山、白山等名称。西汉初年,霍去病西征并征服匈奴,“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匈奴民歌所指“祁连山”即此。后泛指甘肃、青海之间一系列在地质或地貌上相联系的一系列山脉。
7月11日,期待已久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祁连山夏季野生动物调查正式开始,早上8点30分,我们在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集合,整装出发。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甘肃省天祝县,在简单吃完午饭后,便开始了第一条样线的调查。我们很幸运地发现了本次科考之途的第一种鸟类——棕背伯劳,接下来陆续发现了岩鸽、环颈雉、麻雀、白鹡鸰和白头鹀等鸟类,其中环颈雉均为成对的雌雄鸟,因为这个时期正是环颈雉的繁殖期,所以部分亲鸟身后还跟着幼鸟。
专注于寻觅另一半的雄性环颈雉
在木柱上休憩的灰头鸫
睁着大眼睛探寻着世界奥秘的云雀
在接下来的科考之途,我们先后经过了天祝、肃南、凉州、民勤、永昌、山丹、玉门、肃北、瓜州和阿克塞等地。途中的生境类型十分多样化,有沙漠、草地、裸岩、森林、盐碱地等,一路看到的多为野生鸟类,兽类则相对很少。到了肃北后,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
眺望远方的赤麻鸭
迎风起飞的角百灵
水中成群的斑嘴鸭
振翅高飞的斑嘴鸭
憨态可掬的喜马拉雅旱獭
一路上最常见的小型兽类就是喜马拉雅旱獭,俗称土拨鼠。从看到第一只的惊喜,到看见一群的“哇,到处都是!”的感叹,再到静静欣赏它们的各种行为或情态:站在洞口探出半个身子跟对面的掠食者(金雕)对峙,期待它随时可能来一声喜闻乐见的尖叫;或是晃动其“珠圆玉润”的臀部在草地上狂奔;亦或是趴在岩石上悠然自得的晒太阳。旱獭显得格外可爱,但野生旱獭可能携带鼠疫杆菌并传播鼠疫,大家应保持距离,“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立于枯木的荒漠伯劳
荒漠,一种令大多数物种生畏的生境,荒漠伯劳作为荒漠为数不多的物种,难以想象它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才能挺立于这片残酷之地。
湿地觅食的大白鹭
双峰“枯萎”的家养骆驼
路边白条锦蛇的尸体
康乐草原的野兔
最后一天我们到了肃南康乐草原,草地上奔跑的野兔让我们感觉这里的物种可能会更加丰富,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果不其然,在这里我们见到了猛禽,1只金雕,2只乌雕。
沿途风景
12天的调查对于初入师门的我是一次重要的人生经历,既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也对大自然有了敬畏之心,更重要的是意识到科考并不是游山玩水,也不是观光摄影,科考路上,艰难险阻,炎热酷暑,冰天雪地,都会遇到,只有意志坚定且真心热爱的人才能体味其甘苦,才能一路坚持。
这一路上,我们曾踏足山巅,穿越荒漠,到过水草丰美的湖边,也见过贫瘠至极的盐碱之地,无时不在为生命的奇迹惊呼。何其有幸,能在星河璀璨的年纪里参加这样有趣且意义重大的活动,以科考之名,雕刻时光,怀揣着对科研的赤诚之心继续前进,分享更多的世事百态;更愿以十二分的热忱,坚守高原,奉献赤诚,愿把青春献给高原,为保护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竭尽绵薄之力,回馈世界对自己的温柔以待,有一份热,发一份光。
最后借用知名动物学家、生态学家夏武平先生题写的“牦牛精神”激励自己:“忍处恶劣的条件,啃食低矮的青草。提供浓郁的乳汁,充当高原的船舶。不畏艰苦,忍辱负重,不计报酬,但求贡献。这种牦牛精神正是我们科技工作者的追求。”愿我们继续努力,在青藏高原绽放最美的青春年华。
科考队成员:张同作,高红梅,宋鹏飞,刘道鑫,梁程博,钟悦陶,李斌,孟祥琼,成若通,陈一博,孙国,赵航,侯陆一,李国婧
撰文:赵航
摄影:高红梅,赵航
审订:张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