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光 | 报纸中的西北高原所

旧时光|“报纸中的西北高原所”(七)

发布时间:2020-04-17 

  回顾历史,纪念先贤,开拓视野,启迪后人,传承“牦牛精神”,希望通过展现旧报纸里西北高原所的历史时光,借助珍贵的历史资料、新闻报道,再现我所成立、发展的历史风云,力图在真实的时代背景下,展现西北高原所的发展、传承、求索历程。 


  1995年3月30日 人民日报 第五版

青藏高原有了博士后流动站    

  据新华社西宁3月29日电(记者魏健翔)  设在高原古城西宁的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最近被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为动物学专业博士后流动站。 

  成立于1962年的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发挥自己特有的地缘优势,在高寒低氧强辐射环境条件下的生物适应性演化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1992年被批准为动物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目前,这家研究所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个关于动物细胞与分子生理学、动物生态学和动物系统与分类学研究的博士后流动站。 


  1996年6月7日 人民日报 第五版

 

 

风  采  耀  神  州

——两院院士大会撷英

本报记者温红彦

  把岁月留住 

  阳光照在京西宾馆的大院里,树静风轻。6月5日午餐过后,朱光亚、陈能宽、师昌绪、涂光炽、侯祥麟、葛庭燧、罗沛霖、蒋丽金等29位院士静静地站在楼门口的台阶上,等待着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摄影师来拍照。 

  “咔嚓”一声,摄影机留下了院士们的风采,也留住了一段令他们魂萦梦绕的共同岁月。 

  他们是47年前“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成员。新中国诞生的礼炮召唤他们回到祖国,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开始了向科学进军的征途。 

  化学工程学家侯祥麟院士是第一批回到祖国的留学人员。谈起当年,他记忆尤深:“1949年,我在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读研究生,那里中国留学生最多。1949年3月‘留美中国科协’在匹斯堡成立。会员最多时达800人。” 

  在新中国的殷殷呼唤声中,800多会员有300多人于1950年前后回到祖国。“然而,我是1955年才回到祖国的,”“两弹”研制的功臣之一陈能宽院士想起归国的情景,还像当年一样激动。“是周总理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抗议美政府扣留中国留学生,我才作为贫民被交换回国。”当他听说能回国的消息时,真是“漫卷诗书喜欲狂”,来不及变卖汽车等家产,挈妇将雏,登上客船。“当时我3个孩子中最小的只有7个月。同船还有十几个留学同胞,大家归心似箭啊!” 

  29位院士中,最年轻的也已届古稀了。83岁的金属物理学家葛庭燧院士介绍说:“当年的热血青年,今天的两院院士,聚在一起很不容易,这是我们第一次合影留念。” 

  印象初印象 

  印象初院士给人的最初印象是睿智、忠厚、谦和。他是去年当选的新院士,来自青海省西宁市的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也是我国边远地区唯一的一位中科院院士。 

  今年62岁的印象初院士是昆虫学家,长期从事蝗虫分类研究。他撰写的200多万字的《世界蝗虫及其近缘种类分布目录》,被学术界称为目前世界上最全面的同类专著。 

  印象初说,他本是江苏海门人,大学毕业后走上青藏高原,一干就是38年。青藏高原的沟沟坎坎他都跑遍了。让他至今难忘的是,1973年,他率研究人员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喜马拉雅山山口的壮举。他们整整用双腿走了3天3夜,为的是到中印边境墨脱县采集标本。脚走肿了,腿僵直了,但当他发现目标时,疲劳顿消。他还记得,1987年在美国访问学习期间,他的勤奋感动了美国国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每逢休息日,他们干脆把博物馆钥匙交给他,让他与蝗虫为伴。 

  黎氏三兄弟 

  在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有3个黎姓院士:黎鳌、黎介寿、黎磊石。看名字好像没什么关系,但他们是真正的同胞兄弟。 

  黎氏三兄弟是湖南浏阳人,大哥今年79岁,二弟71岁,三弟69岁,他们同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工作。“我们既不出生在杏林之家,从小又没有足够的钱去读书。父亲是教书人,长年多病,家境贫寒,希望我们长大学医,科学救国。我通过艰苦的努力,考取了上海医学院。”黎鳌回忆说。兄弟三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互相提携,在对事业的追求中相互鼓励。黎介寿说:“1986年,我们三人同时参加了全军的医学科学技术大会,同时受到了表彰,今天又同时出席院士大会,在一个小组讨论问题。” 

  那么,兄弟三人共有多少相同之处呢?黎磊石扳着手指说:“同胞,同学医,同是军人,同是共产党员,同是一级教授,同是博士生导师,同是单位领导,同是工程院院士。”他一口气说出8个相同之处。 


  西北高原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简称西北高原所)是以从事青藏高原生物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理论、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为主的公益性综合研究所。自建所以来,西北高原所始终以立足青藏高原、发展高原生物学事业为总体目标。研究所定位于高原生物的基础与应用研究,重点发展青藏高原生态与环境、特色生物资源持续利用和高值生态农牧业学科领域,解决相关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满足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保障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同时推动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历史沿革 

  1961年4月1日 成立中国科学院青海分院生物研究所
  1961年11月21日 改名为青海省生物研究所 
  1962年10月1日 改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1971年1月1日 隶属青海省,更名为青海省生物研究所
  1979年7月19日 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策划 | 陈世龙
  编辑 | 王文娟
整理 | 姜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