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光|“报纸中的西北高原所”(一)
回顾历史,纪念先贤,开拓视野,启迪后人,传承“牦牛精神”,希望通过展现旧报纸里西北高原所的历史时光,借助珍贵的历史资料、新闻报道,再现我所成立、发展的历史风云,力图在真实的时代背景下,展现西北高原所的发展、传承、求索历程。
1962年7月14日 人民日报 第二版
祁连山区宝藏多
考察队调查发现大量野生植物资源
据植物考察队最近调查,祁连山东部广大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云杉、桦树、杨树等森林资源,而且生长着大量野生植物,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野生植物就有六十多种。
药用植物在这个地区数量多,分布广。重要的有党参、黄耆、羌活、黄精、大黄、麻黄、柴胡、秦艽[jiāo]、乌头等近三十种。
蔷薇科的蕨麻分布也很广泛,在河滩、田边、山地、草原都可以看到。这种植物的块根含有大量淀粉和醣,营养丰富,素有“人参果”之称。数量很多的蓼科植物珠芽蓼,俗称染布子,经过化验,种子所含淀粉在百分之二十五左右,可供酿酒,根部还可以提取鞣料和染料。
这个地区还生长着许多可供造纸、纺织等工业利用的野生植物,如狼毒、芨芨草、浪麻等。浪麻生长在拔海二千八百到三千六百米左右的高山上,它的纤维长,拉力大,可以利用来制绳和麻袋。
在门源回族自治县东面的仙米、朱因地区,山上大量地生长着一种杜鹃和野蔷薇,据说,它们的花也可以用来提炼芬芳油。
这次在青海、甘肃两省交界处祁连山区进行的植被调查工作,是由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高原生物研究所组织的。目前,调查还在继续进行中。(新华社)
1977年9月21日 人民日报 第三版
青海省生物研究所坚持科学研究
生态学理论研究取得可喜成果
据新华社西宁一九七七年九月二十日电 青海省生物研究所多年来顶着“四人帮”破坏基础理论研究的逆风,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开展生态学理论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种群生态学方面,这个所对新疆小家鼠的数量变动规律以及鼠害预测开展了研究工作。总结了十年来小家鼠的数量变动趋势,摸清了一些由于外界原因和种群内部原因的变化对小家鼠数量的影响,还附带进行了其它鼠种的生物学观察。他们的理论研究成果,有的已公开发表,引起了国内外生态学工作者的重视。为了指导生产实践,他们在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家鼠数量的预测方案,受到了生产部门的欢迎。
关于青海湖湟鱼的种群生态学研究,本来开始较早,由于受到“四人帮”的破坏,研究人员纷纷改行,连调查船也没有了。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青海省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紧紧抓住少数必要项目继续进行观察,终于获得了成果,现已分析出种群繁殖对捕捞的自动调节现象。为了对湟鱼的捕捞提出合理建议,他们现在还开展了对青海湖湟鱼的资源量问题的研究。
在群落生态学方面,这个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配合青藏高原的开发建设,在海拔五千米的唐古拉山地区完成了植被与冻土关系的研究,为有关部门提供了珍贵资料。科研人员还对柴达木盆地开垦以后动、植物群落的演替和昆虫群落结构的变化,开展了研究工作,初步认识了人类的农垦活动对荒漠生态系的影响。在青海省辽阔的草原上,他们还结合灭鼠,研究了鼠类与草场的相互作用、演替规律以及对土壤的影响,尤其有价值的是弄清楚了高原鼠兔种群引起草甸草原退化成为“黑土滩”的规律。此外,他们还研究了灭鼠后不同鼠种的消长关系,如消灭了鼢鼠,鼠兔数量必将增加,这种生态补偿现象,是灭鼠工作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实验生态学是利用实验室的特殊手段研究生物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规律的学科,需要较多的设备条件。青海省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自己动手制造实验设备,开展了高寒地区山型哺乳动物的能量代谢的研究,为将来开展草场生态系的能量转化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他们还依靠地方各级党委的支持,在海北藏族自治州草原上盖起了房子,因陋就简地创造了试验条件,建立了定位站,组织了植被、动物、昆虫、土壤等多种专业的研究人员,协同作战,开始向近代生态学的重要理论问题——生态系研究进军。
生态学研究的很多工作必须通过长期的、连续的观察,才能正确理解自然规律。但是,在“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下,许多生态学研究课题被迫中断。周总理关于加强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指示给了科研人员极大的鼓舞,研究所党委不顾“四人帮”的高压,把一度中断了的研究工作逐步恢复起来,把一些被迫改行的生态学工作者找回来,经过较长时间筹备,于一九七五年初成立了包括动物、植物、昆虫、土壤、水生生物等学科的综合性生态研究室。所党委委员、我国著名生态学专家、研究室主任夏武平,带领全室人员努力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学习外文和生态学基础理论,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在建室后的第一年,他们就举行了七次学术报告会,推动了业务学习,活跃了学术研究气氛。
以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了祸国殃民的“四人帮”,青海省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无不感到欢欣鼓舞。他们决心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继续开展生态学理论的研究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为四个现代化作出贡献。
西北高原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简称西北高原所)是以从事青藏高原生物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理论、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为主的公益性综合研究所。自建所以来,西北高原所始终以立足青藏高原、发展高原生物学事业为总体目标。研究所定位于高原生物的基础与应用研究,重点发展青藏高原生态与环境、特色生物资源持续利用和高值生态农牧业学科领域,解决相关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满足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保障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同时推动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历史沿革
1961年4月1日 成立中国科学院青海分院生物研究所
1961年11月21日 改名为青海省生物研究所
1962年10月1日 改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1971年1月1日 隶属青海省,更名为青海省生物研究所
1979年7月19日 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策划 | 陈世龙
编辑 | 王文娟
整理 | 姜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