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青海省人民政府三江源国家公园联合研究专项

2024-03-05

1121日,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在北京对2020年立项的11项中国科学院—青海省人民政府三江源国家公园联合研究专项(以下简称“专项”)进行了验收。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青海省科技厅、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项目组成员和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主要领导共计60余人参加了验收会。

  专家咨询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青海大学教授赵新全,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卢欣石,北京大学教授吕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汪小全,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吴炳方,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罗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志刚,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樊杰,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研究员马玉寿,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研究员陈世龙和魏立新组成,傅伯杰院士任组长并主持了验收会。

  验收会前,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陈世龙代表研究院致欢迎词,副院长魏立新介绍了“专项”组织情况和共建单位支持情况。

  经过一天的验收,专家咨询委员会认为“专项”取得了显著成效。(1)“三江源国家公园植被图编制及公园边界、生态类型划分依据研究”项目开展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区植被详细调查,绘制了三江源国家公园1:50万植被图和健康状况分布图,生成了典型区域黄河源1:25万植被图,评价了三江源区的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预测了2050年植物群系分布,提出了三江源公家公园的边界划定建议。(2)“三江源国家公园动物多样性保育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技术研究” 项目基于样线法、红外相机和无人机等调查监测技术方法,明晰了三江源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物种多样性现状,利用生理生态学、动物行为学、种群生态学等方法探讨了高原典型物种的生态适应机制,为三江源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物种多样性科学保护与管理提供理论基础。(3)“三江源国家公园及周边地区生态物联网管理科普数字平台”项目研发国家公园物联网监测系统,建成野外收集-下载-展示3大系统数据平台、野生动植物的3D触摸互动体验和 AR互动展示科普平台、以及生态环境体验 VR 展示体验平台,集成三江源国家公园及周边地区生态物联网管理科普数字平台数字三江源国家公园。(4)“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政策及实施机制研究” 项目评估了三江源国家公园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及其经济价值、提出了三江源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及建议标准、开展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5)“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园区环境教育实践和社区高质量发展及特许经营制度研究” 项目围绕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园区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环境教育研究、社区高质量发展研究与特许经营制度研究4大任务,形成7个方面的研究成果。(6)“三江源国家公园内藏族传统生态文化保护及生态文化体验规划研究” 项目系统梳理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文化,从历史发展脉络、传统生态智慧和传统保护机制三个方面阐述了生态文化价值,并形成了文化载体空间数据库;提出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传承机制。(7)“三江源国家公园承载力现状评估及预警研究” 项目评价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及外围区气候、植被、土壤资源状况与变化,探讨了生态游憩适宜性与承载力、大型野生食草动物和家畜分布及承载力,从草地资源优化配置和适应性管理角度提出了资源承载力提升途径草-畜系统及野生动物-放牧家畜系统提供技术途径和示范样板。(8)“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恢复及功能提升技术集成与示范” 项目开展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外围支撑区适宜草种选育工作,构建了人工群落高效种植体系,进行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流域单元退化高寒草甸分布特征与定量评价,进行了“黑土滩”退化草地恢复治理技术研究及黑土山适应性恢复集成技术与示范,研发国家公园天然草地-人工草地空间配置技术,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恢复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9)“三江源国家公园民生改善模式研发及技术集成”项目构建了“毒杂草”资源的综合评价模式,评估了特色生物资源储量,绘制了资源分布图;在“黑土滩”建立了药用植物种苗繁育和生产基地,制定了种苗生产技术规范和栽培技术规程,建立了“黑土滩”治理新的模式和方法;研究了典型特色药用植物资源降血糖和抗炎药效活性及物质基础解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民生问题的生计特征,构建了基于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民生保障模式,理清了相应的制度保障机制。(10)“三江源区流域水资源形成与分布特征及其对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 项目构建了嵌套水循环全过程监测信息系统的区域水资源管理数据库,创新发展了多年冻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和新的冰雪水资源估算模型,研发了基于GEE的多源数据融合技术,明确了三江源区关键生态环境要素的演变趋势与驱动因素;在县域和流域尺度编制了水资源空间分布图,并预估了未来不同气候及下垫面生态环境要素变化下三江源区水资源演变趋势,绘制了近期(2020-2029)、中期(2030-2059)和远期(2060-2100)三个时期的水资源量变化情境图。(11)“三江源区流域水源涵养能力和水系统动态变化监测与评估” 项目系统研究了三江源典型下垫面SPAC系统的水热传输和耦合过程,揭示了三江源冻土的水源涵养机理,提出了水源涵养功能定量评估方法,全面评估了三江源水源涵养功能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生态脆弱性等指标,确定了水源涵养重点保护区;全面认识了三江源水系统(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相互作用关系,分析了其现状特征及其对变化环境的响应关系;提出了三江源水源涵养功能和水系统安全维持等科学对策与建议。

  中国科学院—青海省人民政府三江源国家公园联合研究专项根据2018年双方签署的《共同建设“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协议设立。2020年度项目着力解决青藏高原地区国家公园建设中存在的两个重大科技需求问题,即如何建立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模式,如何维持青藏高原三江源脆弱生态系统的原真性与完整性,从三江源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研究、三江源国家公园保护管理关键政策和实施机制研究、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承载力评估与区域民生保障模式研究、三江源国家公园水源涵养评估与水系统变化预测四个方向支持项目11项,总经费3400万元。 

验收会现场

魏立新介绍三江源国家公园联合研究专项组织情况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王艳芬汇报“三江源国家公园植被图编制及公园边界、生态类型划分依据研究”项目情况

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研究员张同作汇报“三江源国家公园动物多样性保育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技术研究”项目情况

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研究员赵亮汇报“三江源国家公园及周边地区生态物联网管理科普数字平台”项目情况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郑华汇报“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政策及实施机制研究”项目情况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钟林生汇报“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园区环境教育实践和社区高质量发展及特许经营制度研究”项目情况

清华大学教授杨锐汇报“三江源国家公园内藏族传统生态文化保护及生态文化体验规划研究”项目情况

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研究员李英年汇报“三江源国家公园承载力现状评估及预警研究”项目情况

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研究员周华坤汇报“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恢复及功能提升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情况

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研究员周国英汇报“三江源国家公园民生改善模式研发及技术集成”项目情况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所研究员王根绪汇报“三江源区流域水资源形成与分布特征及其对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项目情况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陈仁升汇报“三江源区流域水源涵养能力和水系统动态变化监测与评估”项目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