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4日)
强 卫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这5年,是团结奋进的5年。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妥善处置拉萨“3·14”事件和乌鲁木齐“7·5”事件对我省的影响,顽强战胜玉树“4·14”强烈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胜利完成“十一五”的目标任务,开创了新青海建设新的生动局面。这5年,是改革创新的5年。全省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紧紧围绕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保护生态三大历史任务,着力推进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探索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成功之路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这5年,是硕果累累的5年。我们创造了青海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基础设施成效最明显、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新纪录,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新的扎实基础。“十一五”的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奋斗目标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青海发展的机遇更多、挑战更多、目标更高、任务更重。我们要按照省委“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为主要路径,千方百计扩投资、强基础、兴产业、惠民生、建生态、促和谐,全力以赴地完成“十二五”的目标任务。
实现“十二五”的目标任务,干部队伍能力和水平至关重要。近些年来,全省干部队伍的内驱力和执行力不断增强,团结干事、激情干事、踏实干事的作风不断弘扬,但是面对繁重发展任务,一些干部虽有加快发展的迫切意愿,但推动工作的思路不宽、方法不多,改革创新意识、驾驭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着力提高各级干部推动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力。面对更高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增强创新能力、切实提高科学发展水平,以更加奋发的精神状态和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奋力创造新的更大业绩。下面,我就这个问题,代表省委常委会讲一些意见。
一、要善于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用好机遇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条件,能不能抓住机遇、把握利用好机遇,关键在各级干部的创新能力和工作水平。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话中总结“十一五”以来我国经济工作基本经验第一条就是“注重把抓住机遇和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十一五”时期,我省发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很重要、很关键的一条,就是我们抓住了一些重大机遇。比如,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全省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抓住国家支持青海等省藏区发展和贯彻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的机遇,争取了国家部委、中央企业和发达省市的对口支援;抓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的机遇,培育发展了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绿色产业;抓住青藏铁路通车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机遇,“大美青海”的金名片日益响亮;抓住国家支持玉树灾后恢复重建的机遇,社会主义新玉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些,为我们战胜风险挑战、加快发展争取了条件、赢得了先机。
“十二五”期间,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从大局看,我国仍然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从青海看,我们继续面临着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支持青海等省藏区发展和玉树灾后重建等一系列历史机遇。特别是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青海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发展举措更加有力,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已经进入经济加速发展、产业加快转型的关键阶段。面对新形势,只要我们继续抓住和用好机遇,完全有能力、有条件乘势而上,实现发展的新跨越。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青海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全国各地竞相发展的势头强劲,青海与全国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仍在拉大。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讲,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面向的是西部12个省(市、区),支持青海等省藏区发展政策面向的是4个省,如果我们不能清醒认识差距、不能充分挖掘潜力,就会被兄弟省区抛在后面。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错失机遇,青海极有可能再度被边缘化。面对严峻挑战,我们务必要增强忧患意识,以强烈的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抢抓机遇,努力变挑战为机遇,奋力开创新局面。我们务必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不断消除制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以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思路的拓展和机制的完善,把机遇牢牢抓在手中。我们务必要主动作为,不等不靠,积极进取,把争取外部支持与自力更生有机结合起来,调动整合一切有利于青海发展的要素资源,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今后,我们还要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工作,争取更多更好的支持。我们务必要迎难而上,以百倍的勇气和努力去克服困难、迎接挑战,争取条件、创造条件,加快发展。我们务必要团结奋斗,把各个方面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只要我们把机遇抓得更牢、用得更好,我们就一定能在“十二五”期间创造新辉煌,夺取新胜利。
二、要善于把握规律,科学发展
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善于把握发展规律,是增强创新能力、引领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要求。近些年来,我们不断探索和把握青海发展的规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省委认为,青海发展的规律,就是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探索符合青海实际具有青海特点的科学发展模式。具体实践这个规律,还要把握“四个坚持”。
第一,坚持发展支撑。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近些年中央政策的取向,从又快又好发展到又好又快发展,包括平稳较快发展,都始终坚持了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对于青海这样一个集中了西部地区、高原地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所有特征的落后省份来说,离开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聚精会神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尽快改变落后面貌,尽快把发展搞上去。
坚持发展支撑,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是不行的,这对青海尤为重要。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扩大消费都很困难。“十一五”时期全省经济年均增长12%以上,比全国高出2个百分点。较高的增长速度,使全省经济总量持续快速扩大,为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民生改善、生态建设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十二五”时期继续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是一个事关全局的核心任务。但是也要看到,我们现在强调的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并不是唯速度论,而是平稳较快的发展,是在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的发展,是好字当头的发展。我们要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把“十一五”以来的强劲发展势头保持好、巩固好。
省委“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坚持投资消费双轮驱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一定发展阶段,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必须保持较高的投资率,这一点对青海尤为关键。“十一五”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3400亿元,年均增速24.5%。近十年来,我省每年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保持在75%左右。从投资和消费的关系看,投资除了直接拉动经济,还可以带动消费,从而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今年,我们在全省实行农村奖励性住房建设政策,省上和地方共整合资金2.7亿元,农民自筹32.4亿元,农户贷款1.3亿元,政府投资与农民投入资金比达到1:12.5,相当于政府投入1元可带动农民投入12.5元,极大地促进了农村住房消费。由此可见,“十二五”期间,如果投资率、投资规模上去了,其它发展指标也就有了保证。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现在强调保持较高的投资率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十二五”期间的投资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必须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主线来展开。为此,要把握三个重点。一是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经济结构。要紧紧围绕优化投资结构这个重点,进一步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尤其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结构调整的重要引导作用,完善财政、税收、金融扶持政策,紧紧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新兴产业培育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民生事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确保项目资金及时跟进、持续增长,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要进一步争取国家投资。对青海这样一个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的欠发达地区来说,实现新青海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既要靠自身长期艰苦奋斗,更离不开国家和发达省份的大力支持。“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争取中央各类补助包括均衡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共1697亿元,比“十五”增加1131亿元,五年年均增长30.1%,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没有能力办的大事。明年,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重点加大对“三农”、欠发达地区、民生和社会事业、结构调整等领域的支持力度,这对我们继续争取国家支持是一个有利的政策信号。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汇报、沟通和衔接力度,加强基础准备工作,积极争取国家部委更多、更大、更好的支持投入,使国家支持继续成为青海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要采取有力措施,争取兄弟省市和央企更积极的对口帮扶支持。三是要进一步扩大社会融资。明年国家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这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一个重要变化,可能会对间接融资、信贷规模产生一定影响。我们要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千方百计拓宽项目建设筹融资渠道,确保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合理增长。要全面放宽社会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引导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国家政策允许的各个领域。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提高招商引资水平。要引导鼓励企事业单位加大自有资金投入力度,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直接融资。要加强金融创新,加大与金融机构的衔接协调力度,加快融资平台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扩大融资规模。
这里,我特别要强调一点,要高度重视消费对拉动经济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要立足省内,有针对性地抓好扩大消费总量和完善消费持续增长长效机制,培育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提升消费能力。另一方面,我们的眼光不能仅仅停留在560多万人的省内市场,要解放思想,着眼长远,放眼西北、全国乃至世界,大力发展旅游等特色产业吸引更多的人到青海消费,千方百计推动青海特色产品走出去开拓省外市场,不断增加消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第二,坚持特色引领。中央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强调,“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一些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要求“西部地区各省市要根据本地条件和特点,有选择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通过优化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等措施,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竞争力”。我省各地发展基础和条件差别很大,开发建设的难易程度、经济效益和带动作用也不一样,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就是我省发挥比较优势、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正确选择。多年来,我们坚持立足资源、生态的比较优势,实施资源转换和生态立省战略,大力发展盐化工、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水电等特色优势产业,拉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东中部产业加快向西部地区转移,我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我们要继续坚持发挥比较优势,按照培育特色、壮大品牌、形成规模、提高效益的原则,采取有力政策措施,推动青海特色产业发展再上一个大台阶。一是大力发展高原现代生态农牧业。要加大投入力度,实施一批重点工程,打造“十大产业”,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发展具有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的现代农牧业。要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改善农牧业物质装备条件,增强农牧业科技支撑能力,创新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牧业稳步发展、农牧民持续增收、农牧区和谐繁荣。要全力争取建成海东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大力推进海东高原现代农业、海北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海南生态畜牧业、黄南有机畜牧业“四个示范区”建设,带动全省高原现代农牧业加快发展。二是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工业体系。省委“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着力打造十大优势产业,即,加速发展新能源产业、新型材料产业,大力提升盐化工产业、有色金属产业,积极发展油气化工产业、煤化工产业,培育壮大特色轻纺业、生物产业,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做精做专钢铁产业,加快推动工业结构转型升级。为打造工业十大优势产业,省政府提出开展工业“双百”行动,路径明确,措施得力,要切实抓紧抓好、尽快抓出成效。同时,要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打造具有青海特点的循环经济模式,建成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先行区。三要着力提高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要推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提升“大美青海”旅游品牌,完善“一圈三线”旅游发展格局,着力打造高原生态旅游目的地,使旅游业成为推动发展的支柱产业。要依托我省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民族歌舞演艺、热贡艺术、昆仑玉雕等特色民族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促进发展的新兴产业。要促进金融业快速发展,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加快物流服务、科技服务、产权交易、商务会展、中介服务等各类服务业发展,提升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第三,坚持集聚带动。集中力量办大事,集约资源见效益,集聚产业成规模,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普遍做法。青海地域面积大、经济总量小、制约因素多,必须走集中、集聚、集约的路子,使发展要素集中起来形成规模效应,发挥辐射作用,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为此,要实现政策效应最大化,按照区域、产业、项目以及政策实施的具体要求,把中央和国家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整合、打包、优化,综合施策、科学组织,充分发挥政策的叠加效应。日前,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重要政策措施分工方案的通知》,明确了中央各部门的责任分工,省有关部门要迅速跟进,加强与中央对口部门的汇报沟通,争取更大支持。同时,省委省政府也将出台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意见,提出市场准入、财政、税收等12项政策措施,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实施细则,确保这些政策意见尽快实施、落到实处。要实现资源效应最大化,加快推动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服务等要素向重点领域、重点地区、优势产业、重点企业集中,凸显资源优化组合的集合效应。比如海西州,有西部大开发、藏区发展、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等众多有利条件,如何把国家、省上和州内各方面资源、要素最大限度地整合起来,形成发展的整体合力,需要有关部门和海西州继续深入研究,着力推进。要实现制度效应的最大化,坚持优化制度、细化制度、创新制度,促进制度与政策、实践和需求的有效衔接、密切配合,提高制度的有效性,促进制度的倍增效应。比如,省政府确定了招商引资联席会议和省领导分工负责制等制度,如何进一步加大这些制度的执行力度,鼓励各地各部门积极踊跃地招商引资,为发展注入更多的资金支持,也要继续深化。无论从东部发达省市经验看,还是从我省实际出发,坚持集聚带动都必须加强园区建设和城镇化建设,这也是“十二五”期间我省发展重中之重的举措。目前,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创造了全省70%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和50%以上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足见工业园区对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省委“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加快发展工业园区。我们要进一步做好全省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和青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巩固壮大现有产业园区的同时,统筹推进各类园区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县建设工业集中区,鼓励青南地区发展“飞地”经济,使园区成为支撑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重点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按照“一核一带一圈”的空间布局,强化西宁“核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平安、乐都、民和沿湟“带”城市化进程,着力提升大通、湟中、湟源、互助等一小时城市“圈”功能。同时,加强其它城镇规划建设,提高州府所在地及重点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第四,坚持协调推进。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破解我省发展长期积累的不平衡问题,必须着力在增强发展的协调性上下功夫。一要促进区域发展相协调。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省十一次党代会作出构建“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格局的重大部署。去年,省上制定了《“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规划纲要》。今年,省委组织实施了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海西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海东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海北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建设、黄南国家热贡文化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建设和海南高原旅游示范区建设等8个重点课题,分别由省级领导挂帅展开深入调研,并制定操作性强的规划实施方案。明年,要以全面实施这8个重点课题为载体,推动“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格局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二要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相协调。我省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尤其要注意巩固团结,维护稳定。要高举团结稳定的旗帜,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心无旁鹜地抓发展、促团结、保稳定。要广开言路,畅通渠道,认真倾听群众呼声,依法、依政策及时解决群众利益诉求,健全预防化解矛盾机制,强化公正廉洁执法,保障群众合法权益。要建立健全决策风险评估机制,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和平安寺院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平安青海建设,创新社会管理,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逐步推行和建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巩固发展团结和睦、安全稳定的大好局面。三要促进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相协调。前不久,有关机构在媒体上发布了《2010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报告中,青海绿色发展指数在全国排名第2位,仅次于北京,这是对我省近年来坚持生态立省、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褒扬。但仔细分析指数的三大类一级指标,我也感到压力剧增。在这三大指标中,我省资源环境承载潜力排第1位,政府政策支持度排第8位,但经济增长绿化度排第30位。也就是说,我省经济增长的绿色程度是最低的,真正实现我们提出的绿色发展,任务还很艰巨繁重。我们要始终牢记保护生态这个重要责任,大力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发展绿色产业、低碳经济,加大重点生态区域综合治理力度,确保早日基本实现生态良好、山川秀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
“四个发展”与“四个坚持”,都是回答青海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的问题。“四个发展”,回答了青海科学发展的主要路径;“四个坚持”,回答了实现“四个发展”的具体方法。我们要在实践中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坚持推动“四个发展”不动摇,贯彻“四个坚持”有创新,不断深入认识、深刻把握青海发展规律,奋力开拓青海科学发展的新空间。
三、要善于改善民生,凝聚民心
发展为了民生,民生促进发展。改善民生是增强创新能力、实现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十一五”以来,我们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全省民生事业取得较大成效,许多重要的指标还走在了西部乃至全国前列。比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比国家要求提前3年实现全覆盖,参合率、报付率、受益率等均居全国前列;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在全国率先实现全覆盖;2006年起连续5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现在达到月人均1679元,在全国位列第5位;2009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等等。民生的改善,既直接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也调动了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
“十二五”时期将是我省民生事业发展的黄金期。省委“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四个上大台阶”、“两个翻番”、“一个大幅增加”和“六个走在西部前列”。这些目标中,突出强调了改善民生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民生投入将持续加大,加上人口总量少、人均财政支出多,青海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在一些重要民生领域争先进位走在西部乃至全国前列。明年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我们党成立那天起,无论是战争年代领导人民翻身求解放,还是改革开放时代带领人民致富奔小康,都是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而奋斗。对青海来讲,由于多民族、多宗教和西部重要战略地位的特殊省情,改善民生还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具有特殊重要的政治意义。下决心、花气力不断让全省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是我们的使命所在、责任所系。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投入,加大力度,科学谋划、精心实施,确保“十二五”时期青海民生领域的一些重要指标取得重大突破,力争走在西部前列。教育方面,到“十二五”末,全省教育发展总体要达到西部平均水平,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民族教育和高等教育实现新跨越。科技方面,到“十二五”末,科技对经济贡献率要达到50%,新能源新材料研发、青藏高原生物资源等一些领域取得科技竞争优势。社会保障方面,到“十二五”末,实现人人享受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和保障水平走在西部省(市、区)前列。就业方面,五年要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00万人次以上。同时,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就业质量。收入方面,城乡居民收入要确保实现大幅度增加。住房保障方面,到“十二五”末,城乡居民住房面积要扩大,住房质量要改善,人居条件要达到西部先进水平。医疗卫生方面,到“十二五”末,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进一步完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达到西部先进水平。文化体育方面,到2015年,全省公共文化体育发展水平达到西部先进水平。经有关部门测算,这些指标经过努力,完全可以达到。
实现上述目标,是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自我加压,任务确实很重,压力确实很大。但是我们全省上下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雄心壮志,那就是:虽然我们与全国比经济总量不大,但青海人民的幸福指数不能比别人低。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高度重视,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建立符合省情、覆盖城乡、比较完善、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要进一步加大投入,确保全省财政用于改善民生的投入逐步增加,满怀深情地做好富民、惠民、安民工作,让各族群众更多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进一步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好涉及教育、就业、就医、社保、扶贫、住房、稳定等群众基本生活的重点民生问题,不断提高“五有”的内涵和层次。要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稳步提高职工工资,强化收入分配调节,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确保分配公正,让人民满意。只要我们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就会更好地调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凝心聚力促发展的强大合力。
四、要善于统筹兼顾,调动各方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统筹兼顾、调动各方,既是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领导的重要方法,也是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科学发展水平的内在要求。近些年来抗击非典、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战胜汶川和玉树地震灾害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充分展示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我们党善于统筹各个领域的工作,善于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我们要牢牢把握统筹兼顾这个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巩固发展全省上下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大好局面。
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明年,州(市)、县、乡、村四级领导班子开始换届。要通过这次换届,进一步把各级班子建设好。各级党委(党组)要把方向、谋全局、抓大事,以更加顽强的作风、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科学的方法和更加扎实的工作,带领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各个班子要以对组织、对工作、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锐意进取,团结奋斗,直面工作中的难点、热点、敏感问题和突出矛盾,尤其要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一心一意推动事业发展。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解放思想的胆识、干事创业的激情,把精力和心思放在工作上,全力以赴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建功立业。广大共产党员要立足本职岗位,有激情、讲境界、比贡献、争先锋、作表率,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勤奋工作。今年以来,省委要求全省上下要团结干事、激情干事、踏实干事。在这方面,玉树州做出了榜样。面对艰巨繁重的重建任务,玉树州委带领全州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满怀激情,不怕困难,大胆创新,踏实干事,在拆危清墟、宣传政策、服务保障、维护秩序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为今年重建任务的顺利完成和明年重建工作的顺利展开,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玉树州也创造了主动作为,发挥主体作用;尊重科学,维护群众利益;严格管理,狠抓工程质量等许多好的重建经验。当前,全省上下正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深入宣传和学习玉树州委等典型事迹,提振广大基层党组织弘扬干事创业的劲头和精神。要通过继续大力弘扬团结干事、激情干事和踏实干事的作风,使讲团结的干部有尊严,给有激情的干部以机会,为能干事的干部搭舞台,让干成事的干部有位子,形成风清气正、以实干论英雄的用人环境。
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的积极作用。人大、政协、人民团体、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民族宗教界人士以及“两新”组织等,既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力量,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都为新青海建设发挥了和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全省各级人大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依法行使职权,加强地方立法工作,加强对落实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保护生态三大任务的监督,加强对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的专题检查,充分发挥了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作用。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在推动国家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建立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等事关青海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发挥了独特作用。各级党委要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关于做好人大、政协工作的方针政策,切实做到思想上重视、政治上关心、组织上保证、工作上支持,全力支持人大和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作为,使他们在服务发展、促进发展上有新贡献,在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上有新作为,在团结各方、凝聚力量上有新成效。同时,要进一步充分调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和社会团体、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群众组织以及中央驻青企事业单位和驻青部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特殊作用,支持他们为青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还要高度重视老干部工作,发挥他们的特殊优势,鼓励他们发挥余热多做贡献。
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我们,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关键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要总结完善、建立健全群众工作制度,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把群众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凝聚起来、调动起来。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关键要激发全民的创业热情。我们要大力开展全民创业行动,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扶持优惠政策,细化工作措施,建设服务型政府,造就优秀企业家队伍,推动以创业促就业,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创新、创造、创业的良好氛围。
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加速培育市场主体,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资源要素价格改革,深入推进农牧区改革,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大力实施开放融入战略,积极主动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强与周边省区联合协作,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推进“西向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构建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发展新格局,全面提高全省对外开放水平。
“十二五”规划的美好蓝图已经绘就。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发进取,扎实工作,以“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和新青海建设的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